2020年11月

 

願世界待你溫柔

 

「我每天只吃兩餐,而會嚴格控制份量,我不可以再變胖的,你看看氹仔院的人,他們都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而變得肥胖,我想看起來跟正常人一樣,所以我必須盡我所能的保持身形。」

「你不要整天邀請我參加中心的活動,我是不會去的,我這麼辛苦減肥,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正常人,我怎樣會去那些地方,讓人知道我有精神病?」

每次見到芬芬,她都會向我強調這兩句說話,芬芬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,除此之外,她跟常人無異,一樣吃、喝、玩、樂,看似輕鬆無憂的生活,她花了多大的努力,克服多少困難,才能看起來「無病無痛」,精神病很可怕嗎?不,絕對不是,對他們而言──歧視,才是最可怕!

社會上充斥著太多對精神疾患的污名,從電視上精神病患者手持利器在街上襲擊途人、從長輩向小朋友灌輸精神病患者是壞人,看到便要躲遠遠的,原本只是一些想法,漸漸地便變成價值觀,認為所有患者都是一顆計時炸彈,精神情緒狀況不穩,有危險性,最後變成歧視,光是語言的暴力,已經足夠傷人;污名化傷害的不止是患者的心靈,同時亦是治療中最大的阻礙,污名化會讓受到情緒困擾的人不敢就醫,或是向身邊的人道出內心的困擾,都會導致病情惡化,不理解的人看見又會標籤、歧視患者,演變成惡性循環。

林奕含,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的作者,抑鬱症患者,曾經說過「我們的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想像是什麼?用衣衫裝扮來評斷?用口語談吐來判定?很多時候我們對於疾病的扁平想像與無知,帶給那些患病的人是殘忍不堪的,在無心之下傷害了他們。面對精神病與病人,我們都必須要主動的去理解,建構疾病相關知識,成為一個有共感能力的人。」

放下固有的偏見,倘開心胸去了解、接納,願世界待你我都溫柔。

 

(歡迎回電郵給予意見或查詢:info@arfm.org.mo或瀏覽本會網頁www.arfm.org.mo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