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03月

 

我的追求

 

當我初次到訪阿偉的家中,那是我初成為社工的階段,我幻想過大家的家居可能是充滿雜物的、可能是整齊的、或與普通人一樣,但阿偉的家與我想像不同,他的家中有著特別的物品:同款但重覆數件的個人物品、食用過後被洗乾淨保存好的罐頭標紙或杯麵、幾部不同時代版本的電視、看過而被螢光筆劃出重點的雜誌及書籍等等,有時讓人覺得就像博物館一樣,因為多數事物都會有記錄標籤、目錄整理以方便之後查看,我曾笑說就像圖書館一樣。

讓人最深刻的是他家中牆上密密麻麻的便利貼,當中內容各式各樣,以張貼區域的不同區分,大多數是初稿,因為需要再次抄寫到記事本中作保存。例如區域一包括阿偉每天的行程:於下午三時起床、三時至四時為起床的梳洗、四時至五時半煮午餐等等;區域二是他對於家中的設計構思,想把家居改造得更舒適;區域三是他認為值得購買的書籍清單;區域四是電視節目錄影清單等等….聽起來腦內的畫面會出現一個亂糟糟的家居狀況,但實際上亂中有序,各個物品都待在應有的位置,部份甚至用文件夾保存好,十分整齊。不會讓人覺得反感,反而讓人好奇,想去了解更多。

阿偉每天的生活都很忙碌,有做不盡的事項、抄不完的便利貼、看不完的錄影電視節目,每一個事項都不可省略或馬虎,甚至忙到每天只吃一頓,因為今天的事未做完,明天又要趕進度了。我曾經問過阿偉,每天生活這麼忙碌、開心嗎?有意義嗎?他認為這是他人生的記錄、也是他追求的,即使知道自己吹毛求疵,但一日未完成每天事項,他都不可能分神去滿足自己的期望,唯有每天「加班」以期望儘快完成,甚至試過超過廿四小時未入睡以趕上進度。

對於阿偉的「強迫性思考及行為」,我未有作出評論,因為對相關狀況的康復者來說,未能完成他的「儀式」可能會覺得焦慮,他亦不會允許自己放棄,與其因此而產生意見分歧,不如包容及接納,希望通過年月累積對話,去舒緩及減輕他的強迫思維,也希望讓他了解到,除每日事項目標外,還有其他許多值得他去專注的,包括個人健康、家人等等。在每次家訪的時候,我都會關心他的進步,點出阿偉於當月的努力成果及分享喜悅,合適時討論優化的空間及思維等。相識了三年時間,他的進展終於去到80%,他每天生活中的待辦事項也在慢慢減少,也訂立到新的目標:到外地短途旅行,見識世界、帶封塵已久的模型玩具外出等等,豐富尚有許多空白的人生記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