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1月

「無心」的傷害

 

這天我如常的陪同個案覆診(非精神科門診),個案出於禮貌的向醫護人員介紹我是誰──社工,醫護人員沒有說什麼,可從眼神就能看出他們的端倪,果不期然,在個案做檢查的時候,護士走過來悄悄的問我,深怕被人發現;

「你是哪一間機構的社工啊?」

「利民會。」

「哦~原來是利民會的社工。他有什麼特別狀況嗎?」

「沒有啊。」

護士欲言又止,大概過了二十秒,彷彿我沒有回答到他期望的答案而再問我;

「他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狀況嗎?」

「真的沒有呢,反而是我感覺到你有點擔心呢。」

「其實也沒有,只是我看到紀錄知道他(指個案)有就診精神科,而又有社工陪診,故猜想是不是有什麼狀況發生,真的沒有嗎?」

「非得要他有什麼『狀況』,社工才可以陪診嗎?」

護士連忙澄清「不是!當然不是!」

「他沒有什麼『特別的狀況』,這次是覆診只是太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,期望有個人能在身邊陪同他面對這一切。」

「哦~原來是這樣子。」

儘管護士把聲線壓低,但我仍然相信對話內容個案仍能聽得一清二楚,可做完檢查後個案出來的樣子並沒有一點難過,或許這不是他第一次被標籤了吧,為他感到心疼,然而除了心疼,我還可以做些什麼?

一直以來,精神病康復者在社區上,都到不同形式的標籤,這些標籤可能自於電視劇的醜化、可能源自於新聞報紙的個別事件、更加多的可能是對於精神病的不認識,因為不認識,所以對於未知的人和事感到害怕;在我成為社工前,對精神疾患的知識不多,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與朋友報讀了精神健康急救課程,更加了解相關的知識和康復者正在面臨的狀況;再者,現今社會情緒病及精神困擾等問題日趨普遍,學懂「精神健康急救」,於突發事故發生時便能對身邊人提供即時的幫助,其目的並不是徹底治療當事人,而是當辨識到身邊有人遇到情緒危機或困擾,鼓勵當事人尋求專業協助,促進其精神健康的康復,或是提供相關資訊及自助技巧,紓緩當事人的困擾及痛苦,助其平復情緒,化解危機。

若能有一天,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更加了解這群體,在一個沒有標籤、污名化的社會,相信他們一定能更加好的適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