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2月

義路同行

 

義務工作是任何人當他願意貢獻個人時間,以及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目的為改進社會而提供的服務。所以當你向身旁的人訴說自己有參與義務工作經驗時,普遍都會獲得正面評價,因為他們知道你用心去回饋社會。

作為一個有精神疾患的人士去做義工,或許身旁的人皺著眉頭並帶著懷疑口吻地問:「他們有精神病,有能力嗎?」「他們做義工時會否突然精神發作,傷害他人?」「其實他們不是弱勢團體,更加要幫他們的一群嗎?弱勢的如何當義工?」這些問題也許精神疾患的人士本身同樣的想法,因此筆者入行不久便計劃於復康院舍推行,推行時,大部份康復者表示不太感興趣,唯獨一位中年女士接過筆者的活動海報,並於報名表簽上自己名字。

這位女士叫雪晴,她患上抑鬱症十多年。以往多次未有按時服藥,導致多次病發入院,是精神病院的「常客」。雪晴的丈夫亦因她病情構成不少困擾,輾轉下她出院被安排入住復康院舍。然而入住宿舍初期,無法與丈夫見面,情緒變得不太穩定。此外,對於院舍作息有時的生活更讓她難以適應環境,一度有意離開宿舍。百無聊賴的她因義工小組的出現成為她其後整個復元的契機。

對於雪晴的參與,筆者甚為驚訝地向其了解,「與其沒有甚麼事幹,無聊地日復日渡過,試也無妨」表情冷淡地回應。經推動下義工組有四位復康人士參與,第一次的義工活動是到海岸邊清潔沿途垃圾,當中雪晴活動後向組內成員分享:「丈夫形容我是一條苦瓜,每天帶著鬱悶地過。但活動時眼見大家臉帶微笑,加上太陽光的照射,讓我感覺很舒服平安。更重要今天讓我高興是一名路人拍手稱讚,那刻我身體抖一下,感受到快樂及滿足。」當刻雪晴的眼泛有淚光但嘴角帶着笑意。雪晴更成為義工組內核心的成員之一,她生活變得有所不同,縱然偶爾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,但透過靜觀、參加義務工作,讓自己情緒慢慢安穩下來。現在每逢康復者入舍,她亦會主動地關顧對方及聆聽他們的內心事,並且陪伴對方慢慢接納新院舍的環境。

義工組成立一年後,雪晴更提議義工組改名為「義路同行」,她表示對於精神病康復者而言,要經歷患病時每次的低谷,再由低谷爬起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及能量去跨越這艱難任務,所以她希望鼓勵其他康復者多參與義工活動,那怕服藥後不及正常人般精靈,但發現仍然有些許的條件去幫助別人,亦再次幫助自己找到生命的價值。